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丰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事迹
发布日期:2020-01-08 16:32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丰县始终牢牢把握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两大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落实《江苏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依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努力创新创优,不断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全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2019年,丰县连续第6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丰县是一个民族成份较多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拥有31个少数民族成份,共有少数民族3501人左右,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85%,人口2908人;截止到2019年8月,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25人、30个少数民族成份,以青壮年为主,分布在全县各镇。县内有中阳里办事处汇丰社区(原北关村)、欢口镇欢口村、黄店村3个回民村,总人数在2860人。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努力创新创优,不断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紧密团结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步伐加快

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少数民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阳里街道汇丰社区依托县城,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村集体资产过亿,年社区集体收入收入超过200万元;黄店村位于欢口镇西北部18公里处,处于苏鲁边河南侧,和山东省鱼台县唐马镇毗邻,地理位置偏僻,县政府协调汇丰社区参与联合帮扶,共同在县工业集聚区建设标准厂房,发展物业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使该村达到年村集体收入18万元的标准;欢口村利用地处镇区的区位优势,发展蔬菜种植,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县政府更加注重关心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对民族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法加以扶持,积极为民族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民族企业发展壮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脱颖而出。秦龙民族用品公司是外商独资企业,被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定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企业。主要生产民族服装,产品远销国外。

少数民族民生事业蓬勃发展

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少数民族群众。近年来,共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了市场建设、交通等民族村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尊重少数民族群众饮食习惯,解决困难问题。为民族中学和民族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民族中学已发展成有2000多名在校学生(其中有回族、侗族、满族、布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专任教师190人的特色高中学校,并晋升为四星级高中,是江苏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基地、江苏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多次被国家、省、市评为“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丰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民族学校开设民族文化常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体育、少数民族歌舞等课程,满足了不同爱好的学生需求。民族中学设置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训练,成立了蹴球、珍珠球、高脚竞速、陀螺等运动队,参加训练的运动员达600余名。多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取得国家级奖项15个,省级奖励60多个。

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亮点纷呈

结合新农村建设,民族村积极开展特色村镇建设。黄店村利用帮扶资金新修道路1000米,欢口村改建民族风情商业街,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生活条件。总投资约12亿元的汇丰社区民族风情园项目由民族特色居住区、清真美食街、综合市场等民族风格建筑群组成,现已成为丰县老城区的一处高雅、舒适、文明的宜居典范工程,成为民族特色的典范和丰县城市建设的一张名片,增加了就业,有力地带动了汇丰社区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对原北关夜市进行了改造升级,总投资200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民族美食城,建设经营房36间,钢构大棚2880平方米。严格按照城市管理、食品卫生、从业人员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使民族美食城成为群众放心的安全用餐场所。在带动居民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实施了民族特色步行街建设,投资300余万元,对步行街两侧外立面进行大理石装修,展现民族文化,打造集文化、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特色风情一条街,美化了经营环境,促进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实施街巷改造项目,累计投入200余万元,通过对原有线路改造、外立面统一风格、墙体刷白、道路硬化等措施,对东西巷进行了特色改造,方便了居民生活、提升了居住环境、凸显少数民族村寨的魅力。

民族团结进步成效明显

在巩固民族团结促发展方面,我们切实把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民生作为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民族教育方面,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协助县民族中学创建成全省唯一一所“四星级”民族中学;民族小学多次被省、市评为“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社会保障方面,做好少数民族居民的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低保残疾救助等工作。农业生产由村集体出资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灌溉、统一管理。治安防控方面,建立完善“五位一体”综治体系,群防队员坚持24小时值班和巡逻,大大促进了社区治安稳定工作;文化建设方面,围绕省“书香社区”创建活动,经常性地开展民族书法交流培训、农民艺术节书画展等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宣传墙,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以彩绘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向善的文化氛围。每年都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宣传栏和“街头广场民族歌舞文娱晚会”等活动,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发现和化解民族领域的矛盾和纠纷,努力把各类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近年来,各族群众和谐相处,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为推进全县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县情创特色,因地制宜善用资源,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就一定能在小康路上走得更快,使新时期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