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民族村“五招”并举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2-03-07 11:02 浏览次数:

       宿迁市共有少数民族族别49个,人口29615人,全市共有少数民族聚居村(社区)7个,具体是:沭阳县马厂镇赵大庄村,泗阳县城厢街道东风社区、临河镇杨集社区、穿城镇大元村、王集镇花井社区,泗洪县梅花镇段庄村,宿城区中扬镇岭桥村。2021年7个少数民族村集体平均收入96.99万元,比去年增长9%,人均收入2.07万元,比去年增长11.29%。近年来,主要做法是:

       产业振兴动硬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各村强化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资金统筹使用,组织实施产业富民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扶持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在7个民族村实施项目74个,项目涉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少数民族自主创业场所、特色农林牧渔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改善以及新建和购置标准化厂房等,其中建成和购置标准化厂房约2.6万平方米,通过招引企业入驻,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70余万元。通过产业振兴,7个民族村共带动1500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人才振兴出实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各村认真落实“村(居)干部反向考核评比机制”,对村干部工作实绩、工作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负面情形进行扣分,有效提高干部为民办事能力;为改善现有的村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民族村以“选、帮、用”为抓手,为“返乡兴村新村干”制定了完善的培养机制,为民族村发展提供沃土;培养优选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村民,充实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在村务治理中的参与权,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文化振兴谋新招。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保障。全市7个民族村全部创建了“红石榴家园”,设置了民族文化艺术展示厅、民族大舞台、传统文化墙、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室,开展文艺演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民俗风情展演等活动;各村改造提升小村说事角、法制长廊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等公共设施,满足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组建“秋之韵艺术团”、“岭桥村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团”“红石榴文艺队”,围绕群众喜闻乐见的花船表演、淮海戏、广场舞等,打造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开展“送戏进村”“小戏巡演”“村民登台”等文艺汇演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

       生态振兴施真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十三五”以来,泗阳县杨集社区利用中央和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生态园公园2.4万平方米、硬化道路8900米、下水道修建18500米、湿地栈桥、公园凉亭、特色文化墙以及公厕、湿地路灯、压模步行道、垃圾中转站等公共设施,形成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民族特色村寨;沭阳县赵大庄村架设了140多座高杆灯,建成3公里高标准水泥路,建设了民族团结主题文化广场、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和拥有各类图书近1万册的农家书屋。

      组织振兴亮高招。乡村组织振兴,阵地建设先行是关键。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内部进行提档升级,打造便民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志愿者活动室、红石榴家园、红白礼堂、电商服务站等活动场所,配备健身室、棋牌室、儿童活动室,设置调解室,为少数民族居民提供交流平台与贴心服务,不断提升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2年,宿迁市各民族村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更大范围实现各族群众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