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民宗局以业务宣讲精准滴灌激活基层民宗工作“一池春水”
发布日期:2025-10-09

今年以来,无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紧紧围绕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将业务宣讲作为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破解工作难题的关键抓手,创新推出“民宗业务宣讲”工作机制。截至9月底,全市已累计开展精准化、定制式宣讲24场,覆盖受众超过3200人次,有效打通了政策理论直达基层的“最后一公里”,为夯实基层民宗工作基础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供给”,打造宣讲“标准库”

面对基层民族宗教工作力量相对薄弱、专业培训资源分散的现实挑战,市民宗局党组主动破题,年初即将业务宣讲工作列为年度重点任务,决心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基层民宗工作能力不足的难题。打破以往“零敲碎打”、“等基层上门”的传统模式,率先垂范,组织各业务处室深入研讨、精心打磨,于2月份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民宗业务宣讲工作的通知》,并出台2025年度业务宣讲菜单。菜单涵盖政策法规、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综合业务等4大系列共11个精品课程,形成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责任明确的“课程标准库”,实现了从“有什么讲什么”到“需要什么精准讲什么”的转变,展现了前瞻谋划、担当作为的工作作风。

二、变“单向灌输”为“按需点单”,实现宣讲“精准滴灌”

为确保宣讲实效,市民宗局创新实施“基层点单、处室接单、精准送课”模式。各市(县)区民宗局、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可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和短板弱项,从“菜单”中“点选”所需课程预约申请。局机关各处室则化身“讲师团”,根据“订单”要求,结合对口联系、工作检查等时机,深入一线进行“靶向”辅导。例如,“基层宗教工作实务”业务宣讲达6场,惠及约800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宣讲4场,听众超500人;《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解读2次,覆盖近420人次。这种“按需供给、精准配送”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宣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每一次宣讲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及时雨”。

三、变“孤立活动”为“嵌入式课堂”,延伸宣讲“工作链”

为避免宣讲工作与日常业务“两张皮”,市民宗局着力推动宣讲活动有机嵌入基层工作场景,灵活融入各级统战、民宗系统各类会议、镇(街道)干部业务培训、宗教团体集体学习会等平台。据统计,在镇(街道)层面宣讲6场,在高校、团体、场所等特定领域宣讲8场,融入市、市(县)区级综合培训班次10场。如在惠山区钱桥街道、滨湖区华庄街道、经开区太湖街道等地开展50至70人小班宣讲;在市委党校乡镇正科职任职培训班举办“加强新时代宗教工作”讲座;在无锡市职业技术大学开设“高校涉宗教工作”专题课;在市委政法委培训班讲授“依法依规加强基层宗教事务管理”课程;为市基督教两会、市道教协会等团体开展政策法规和内部管理宣讲。这种“嵌入式”宣讲,节约了基层组织成本,紧密结合了学习与实践,有效推动了政策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运用,延伸了宣讲“价值链”。

四、变“能力短板”为“专业优势”,锻造基层“生力军”

通过三个季度的扎实推进,业务宣讲工作的成效日益显现。一是基层干部履职能力显著增强。通过系统学习,广大基层民宗干部对民族宗教政策的理解更加深入,对民宗领域风险的辨别更加准确,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团体班子成员、场所负责人等关键对象逾2400人次,覆盖全市所有市(县)区。二是团体场所自我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团体班子成员和场所负责人的法治意识、规范意识普遍增强,财务管理办法宣讲后,相关场所财务管理合规率显著提升;安全政策宣讲推动多数场所完成安全隐患自查整改。三是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基础更加牢固。宣讲有效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传导了压力,凝聚了合力,为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基层普遍反映,“宣讲菜单”就像一份“营养套餐”,补好钙、充满电、强筋骨。

下一步,无锡市民宗局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不断优化“宣讲菜单”内容,完善“点单-送课-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坚持“小切口、大纵深”,推动基层业务宣讲与机关小讲堂紧密结合,围绕基层实务工作中的高频事项和痛点难点,深挖创新案例和典型经验,精准设计宣讲主题,持续为提升基层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赋能增效,努力开创无锡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